大學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內教育界傾向於從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來研究學校文化,也就是我們平常從管理學角度所講的環境反映文化、制度決定成敗、精神創造未來。
做好物質層面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物質文化是指物質形態的內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的硬件設施環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具體地説,學校的硬件設施環境應能折射出校園的教育思想、工作作風及審美意識,反映校園文化的個性色彩,它是形成制度層文化和精神層文化的條件。校園物質文化藴含設計者、建設者和使用者的價值觀、審美觀,有相當的持久性,實際上就是校園環境的策劃。它包括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社區人文環境,以及據此設計的校園各種建築、設施——大小園林、道路、裝飾、景觀等的合理佈局。良好的、富有個性的校園建設,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環境、裝飾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獨特的物質文化形態影響師生,起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作用,展現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白然的和諧關係,即環境育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牆都説活。”
做好制度層面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大學校園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校園管理、宿舍管理等各方面規章制度。在構建學校和諧校園文化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規範師生行為、塑造高尚人格、培養高雅文化三個方面。校園制度文化隱藏在學校的日常活動、教育觀念、課程與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學校管理結構、發展規劃、教育組織形式,乃至師生的心理氛圍中,健全完善科學合理規範的校園制度文化,是實現學校在各方面的科學管理,促進業務能力、塑造高尚師德、提高教學質量、約束與規範大學生行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機制,對於充分合理利用學校所具有的日益完備的物質文化設施,對於尊重歷史,立足現實,進一步促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加強精神層面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動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學校領導和師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及精神風貌。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所要營造的最高目標。構建學校精神文化不僅體現在對內要建設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教育環境和組織氛圍;同時,對外體現了學校的價值觀念和目標追求,以及個性特色和社會魅力。和諧寬鬆的文化精神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內化為對學校成員的自我要求,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促進他們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無形的強大精神動力,使學校成員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體現。校訓或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是最具持久影響力的因素。要從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現實教育資源、辦學特色中提取有特點的元素,使之昇華為學校公認的價值標準。
(文章來源:《新世代集運地址報》)